Cultural heritage is a valuable asset to humanity.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volves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a nation but also maintaining diversity, inspiring creativity, and encouraging humanity‘s development. The 2023 Forum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im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explore the intelligent protection and smar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pport the re-energ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from June 16th to 18th, 2023, in Fuzhou and Mount Wuyi, Fujian, China. More than 10 research stations, including the newly established Hong Kong-Zhuhai-Macao Station, of the 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f Applic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NCHA) attended the forum with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
為進一步促進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探討未來文化遺產的智慧化保護與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由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與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主辦,福州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福州工作站以及福建福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空間信息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學術論壇”於2023年6月16日至18日在福州與武夷山順利舉辦。
2023“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學術論壇海報
UNESCO亞太遺產中心穆星宇博士、廬山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熊焰主任、北京帝測科技公司姜利利經理以及武夷山市領導、福州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領導等應邀出席,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清華大學)及北京、福州、廈門、廣州、杭州、成都、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港珠澳等十多個工作站的專家學者與師生50餘人參加了論壇。
參會代表在福州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科技報告廳合影留念
論壇開幕式及第一場學術報告環節,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黨安榮教授主持,福州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院長沈振江教授致辭,隨後,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UNESCO亞太遺產中心穆星宇博士、廬山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熊焰主任、北京帝測科技公司姜利利經理、北京工作站侯妙樂教授、福州工作站季宏副教授、成都工作站楊茜茹老師、山西工作站張仲伍教授、河南工作站胡世雄教授、內蒙古工作站李少兵主任、廣州工作站陳穎彪教授、港珠澳工作站薛帆老師等專家學者和師生分享了十個學術報告。
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及專題報告
福大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院長沈振江教授開幕式致詞
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的開場報告是“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進展”,主要是結合科研基地的建設目標、主要任務、組織框架以及開展的科研工作、學術交流及人才培養,概述既有進展。
UNESCO亞太遺產中心的穆星宇博士的專題報告是“數字遺產在聯合國遺產相關機構的現狀與發展”,回顧與梳理了UNESCO WHC、IUCN、ICOMOS、ICCROM等的數字遺產內涵及狀況。
廬山世界遺產監測預警中心熊焰主任的專題報告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監測預警系統探索與應用”,系統闡述監測預警系統研發目的、遺產監測體系、遺產價值挖掘、典型應用場景及已經取得的效果。
北京帝測科技公司姜利利經理的專題報告是“數字技術賦能建築遺產預防性保護”,結合佈達拉宮建築遺產保護等案例,闡述數字化保護的技術途徑、動態數據獲取及問題的預防性診斷與保護預警。
港珠澳工作站薛帆教授的專題報告是“全自動Scan-to-BIM技術的進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應用”,結合Scan-to-BIM技術現有的發展,目的,及研究成果,挖掘其在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可能應用場景和成果展示。
(注:此段由港珠澳站供稿)
此外,清華大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福州工作站、成都工作站、河南工作站、山西工作站、以及內蒙古工作站的成果分享,涉及到“基於BIM技術的福州古厝建模與信息賦予研究、基於擴散模型的傳統風土建築自組織生成與重構、敕建嘉應觀全貌保護的數字化搶救發掘、陶寺遺址保護中遙感技術的應用、慶州城遺址保護的技術方法、基於無人機技術影像和麵向對象的城中村高密度建築物提取。報告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涵蓋了建築遺產、傳統村落、考古遺址等多種類型,涉及到的技術方法包括BIM、GIS、RS、VR、AI等多種技術及其集成。
科研基地福州工作站負責人、福州大學李苗裔教授主持第二場學術報告
論壇的第二場學術報告由重點科研基地福州工作站負責人、福州大學李苗裔教授主持,廬山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的負責人以及科研基地、北京工作站、內蒙古工作站的師生分享了“廬山世界遺產監測體系及其應用創新、基於高分遙感的歷史文化名城監測保護、基於數字孿生的長城文化遺產智慧化保護與傳承研究、知識驅動的長城遺址虛擬重建、數據驅動的長城沿線區域的景觀特徵識別與價值評估、居延烽熔遺址的數字化保護研究——T13烽形制推演”等六個學術報告,將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類型擴展到世界遺產、國家公園、歷史文化名城、長城文化遺產等多種時空尺度,充分體現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及其賦能作用。
基於數字孿生的長城文化遺產智慧化保護與傳承研究(科研基地張智)
在兩場學術報告之外,本次論壇還組織了兩個實踐案例的現場交流。其一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平台的技術架構及應用體系,交流學習表明: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平台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國家公園“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監測管理,提升了生態保護能力;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國家公園景區內的遊客遊憩出入情況,武夷山的水文、大氣狀況,以及巡山管護人員的在線動態,對國家公園的資源保護、應急管理、環境容量預警等進行動態監管。
論壇代表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進行交流
其二是福州煙台山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與利用,交流表明:位於福州閩江南江濱沿線的煙台山歷史風貌區,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福州近現代商業歷史,見證了城市發展變革,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譽,至今還保留著百年前的山地街巷、西洋建築和園林古厝。煙台山海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蒼山煙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是整個福州老城(鼓樓、台江、倉山)傳統中軸線序列組織的結尾,有著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厚重的歷史記憶。保護性修復改造後的煙台山,逐步成為一個集文化、休閒、旅遊和商貿於一體的城市濱江景觀帶,但其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探索。
論壇代表在煙台山歷史街區風貌區交流之後合影留念
本次空間信息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學術論壇,通過16場專題學術報告和兩場典型實踐案例交流,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體現出“多、精、智”三個明顯的特點:“多”是指論壇涉及到“多種文化遺產類型、多種信息技術方法、多種保護傳承途徑、多學科多團隊合作”等,“精”是指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精細化數據感知與獲取、精細化模型構建與分析、精細化動態監測和預警”等,“智”是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遺產傳統智慧挖掘、人工智能方法的運用、智慧化保護途徑探索”等。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及師生中,既有為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奔波四方的有志人,也有探索文化遺產保護人工智能邊界與理想的新極客,更有為文化遺產建模更加精細而上下求索的苦行者。先輩留下的多彩文化遺產已經銘刻在歲月裡,但關注熱愛她的後來人仍在探索保護與傳承的新型空間信息技術。
供稿:論壇會務組 2023年6月21日
Kommentarer